1972年中德建交谈判
中国和联邦德国于1972年10月11日建交。双方的建交过程坎坷曲折,但让人奇怪的是,断断续续谈了23年,最终签署的建交公报却只有一句话:“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政府于一九七二年十月十一日决定建立外交关系并在短期内互派大使。”比1964年中国和法国建交的两句话公报还更简短。
德国驻华大使馆(北京市朝阳区东直门外大街17号)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一分为二,成为了两个国家,由于东德属于社会主义阵营,所以,在建国之初,我国便和东德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但西德一直都没有承认新中国。个中原因,除了西德是二战战败国,靠美国一手扶持,凡重大问题都得唯美国马首是瞻外,也与当时的国际大环境和两国的对外政策密切相关。
新中国和德国都是1949年10月建国。在国际事务中,我国一直都坚定地支持同属社会主义国家的东德,而把西德称为军国主义的堡垒,把它看成是帝国主义的帮凶。与此同时,西德则把中国视为西方国家的共同敌人,它不仅积极参与美国发起的对华贸易禁运,1954年在日内瓦举行国际会议讨论朝鲜问题时,还攻击中国是朝鲜战争中的侵略者。
德国驻华大使馆近景
不过,细究起来,西德和中国并无地缘政治上的直接冲突,相互对立主要源于不同阵营的对抗和社会意识形态的不同。再加上刚刚建国,羽翼未丰,立足未稳,西德也不得不追随美国。不过,在有一件事情上,西德却顶住了美国的压力,一直没有和台湾建立官方关系。或许这正是当年我国向阿登纳政府释放积极信号,希望缓和同西德关系的重要原因之一。
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苏英法首脑在日内瓦开会之后,两大阵营的关系出现了一丝缓和的迹象。一些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表示愿意同西德关系正常化。在此大气候下,1955年4月7日,毛泽东主席发布命令,宣布结束中国与西德之间的战争状态。在当年9月,苏联和西德建交之后,周总理在政协会议上所作的报告中再次重申,中国方面欢迎同联邦德国实现关系正常化。不过,始终未得到西德政府的积极回应。我们从后来的一些资料中得知,西德之所以没和台湾建交,并非是为了向新中国示好,而主要是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
一、西德希望两德统一,反对有两个德国存在,因此不愿意在国际上授人以柄,让人觉得西德支持国家分裂、支持“两个中国”。
二、阿登纳政府意识到中国大陆存在着巨大的经济和政治发展潜力。如果同台湾建立了外交关系,通往北京的道路就会被堵死。他要为有朝一日可能同新中国发展关系留下余地。
三、阿登纳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他看到了中苏之间潜在的裂痕和危机。他希望今后可以借助中苏对立,来减轻苏联对其西部边境的压力,甚至想以此让苏联对西德作出某些妥协让步。
西德当时之所以对中国发出的关系正常化信号表示拒绝,还有另一层考虑,中国已经同东德建交,如果再与西德建交,会产生事实上承认两个德国的局面。
德国驻华大使馆远眺(北京市朝阳区东直门外大街17号)
尽管西德政府不想同中国建交,但对中国事务却十分关心。政府外交部时刻关注着中国的国内形势以及中苏关系的发展情况。
1963年,阿登纳下台后,艾哈德——施罗德上台执政。西德与中国的关系出现了一些松动迹象,双方的经贸往来有了进一步发展。1964年1月,中法建交之后,艾哈德——施罗德政府便以此为契机,派西德驻瑞士大使馆的外交官,到中国驻瑞士大使馆和中方秘密会谈。从4月到11月,先后举行了四轮谈判,分歧主要集中在“西柏林”问题上,中方不愿把西柏林纳入协定范围。后来,因西德方泄密,美国知悉后,百般施压阻挠,最后西德便打了退堂鼓。
1964年7月,西德再次要求谈判,并以保密为由,想改变谈判地点,但中方对此反应冷淡,不过,最终还是同意双方1965年在伦敦会谈,这次会谈仍是无果而终。
德国驻华大使馆会客厅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我国的对外关系几乎处于停滞状态。自1965年7月19日与非洲的毛里塔尼亚建交后,我国的建交国一直保持在50来个,此后五年多的时间里,没有新增一个国家。所以,我国与西德的建交事宜自然也搁置了起来。
1969年10月,勃兰特上台,力推同苏联东欧国家缓和关系的新东方政策。当时,中国的文化大革命还在继续,但中国已开始调整文革前期的自我封闭政策。1970年10月13日,加拿大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接着,意大利、奥地利和比利时等一批西欧国家先后同我国建交。英国和荷兰也分别把同中国的代办级关系升格为大使级关系,联合国大会还于1971年10月25日以压倒性多数恢复了中国的合法席位,并成为拥有否决权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与此同时,基辛格秘密访华,美国同中国开始互相接近。
这些情况对西德的对华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让勃兰特政府感到跟中国关系正常化已势在必行。但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让中国非常不满的事。1970年8月,西德同苏联签订了《莫斯科条约》。为此,中国对西德军国主义进行了严厉抨击。
德国驻华大使馆庭院
中德建交再一次陷入僵局状态。那时我国最高决策层占主流的看法是,西德军国主义和复仇主义横行,暂不考虑与它建交。但当时,有一位驻西德的新华社记者,名叫王殊,他通过在西德的采访,广交各类人士,了解到了许多真实情况。他以翔实的材料和精辟的分析,得出了美苏争霸的重点在欧洲,苏联的战略是向西,不是向东的结论。他多次发电报回国内陈述自己的观点,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
1972年7月,王殊突然被召回国,分别受到了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接见。
当月,经王殊牵线,原西德外交部长和国防部长(时任联邦议会外交委员会主席)施罗德访华,并就两国建交问题达成了内部谅解。
于是,王殊被中国政府任命为建交谈判的中方全权代表,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8轮艰苦谈判,1972年9月29日中德双方代表草签了建交公报。10月11日,谢尔外长和中国外交部长姬鹏飞在北京正式签署联合公报。公报只有一句话: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政府于一九七二年十月十一日决定建立外交关系并在短期内互派大使。”
两年后,王殊出任中国驻联邦德国大使。
中德建交后,两国关系发展十分顺利。双方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合作都取得了丰硕成果。虽然1989年西德参与了西方的对华制裁,但1990年10月3日,东德并入西德后,科尔政府及时调整了对华政策,制定了以中国为重点的亚洲战略,中德关系从此进入快车道。自2016年起中国连续六年占据德国最重要贸易伙伴地位,连续七年是德国最大进口来源国。2021年1至11月中德双边贸易额已高达16000多亿人民币。
作者:紫色丘陵
资料图片源于网友和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特别鸣谢外交部和驻外使领馆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