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解说《大决战》三部曲,淮海战役1

暗香

在解说之前,我先谈谈个人对这部影片的几个看法,一家之言,仅供参考。第一、淮海战役在三大战役之中打得最激烈、最艰苦、最紧张,可以说环环相扣,每一步都是险象环生,稍有差池就万劫不复,要想把这部拍好难度非常大,但是八一厂还是把这个艰巨的任务拿下来了,首先要对工作人员的付出表示感谢。第二、这部戏的整体水平在三部里面排第三,第一是辽沈、第二是平津,这部片子排第三的原因有两个,第一个: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展现的战争场面和情节不够,很多军迷看完不过瘾,漏掉不少关键的人物和过程。第二个出现了不应该出现的瑕疵,具体的就是道具方面,以至于多年以后还有人拿这个调侃。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不讲为好。

但是尽管这样,还是瑕不掩瑜,这部电影仍然是我国军事题材电影里面的佼佼者,要比近些年拍的一些电影要好得多,里面的不少经典场面都是永远值得学习和纪念的。

第一部平津战役的片子开头拍的景物是黄河解冻,导演和摄像是在黄河边上等了2年才拍成的,那段拍的真是气势磅礴,这一部拍的是万马奔腾,同样也气势恢宏,一轮朝阳冉冉升起,在这个色调的映衬下,我的第一印象是这场战役要更加宏大、也更惨烈。

战马群在广袤的草原上奔腾,象征着历史进程不可阻挡,这些应该是军马,据我所知当时全国还有很多地方有军马场,现在也应该有,拍这部电影动用的力量可是够强大的。

伴随着铿锵有力的男声画外音,上帝视角出现了,一幅如风卷残云、激荡江山的远景战场画面呈现了出来,在中国中原辽阔的大地上正在进行着一场决定民族命运、人民利益的战略决战,红旗飞舞、解放军战士在嘹亮的军号伴随下奋勇向前,表示着共产党带领人民正在打赢这场战争。话外音交代:辽沈战役结束以后,我们的人民军队在人数和质量上都已经超过了对方,毛主席为代表的中央军委审时度势,在中原战场敌军占优势的情况下,发起了淮海战役,将此地变为蒋介石的滑铁卢。

这一段的镜头拍的非常有气势,在某种程度上我觉得受到当年苏联战争大片的影响,有种似曾相识的气氛,我最近在B站上看过苏联时期拍的《战争与和平》,开头那段就特别宏大、经典,引人入胜,虽然后来美国人也拍过这个片子,但我觉得还是苏联人拍的好,两个片子根本比不了。

主演换了,这一部就没有马绍信老师他们扮演的东北将领了,第二排的演员分别是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的扮演者。

第二篇的主演名单里,有许还山,他在这部电影里扮演国军悍将黄百韬,我还看过许先生演过的《双雄会》,他在里面扮演李自成,演技特别好。绳中老师在这里扮演国军的悍将第2兵团司令邱清泉,绰号邱疯子,他把那股傲慢跋扈的劲给演出来了。后来他还在《长征》电视剧里演过张国焘,可以说演技非常了得。

片子开头给的是石头大碾盘,主席在碾粮食,这是有寓意的,我觉得也预示着主席带领人民解放军将给蒋军碾压式的打击,历史进程已经不可阻挡。

看的出导演对景物的布置也是很用心的,在哪个地方呢?我觉得是旁边的柿子树,叶子黄了,果实要成熟了,这是代表秋天,实际上这个时候是1948年的10月末到11月初,应该是深秋了。

扮演李纳的小女孩非常可爱,她过来给主席帮一把手,难得家庭温馨得镜头,主席也对孩子会心一笑。我现在要说主席是最没有私心的一个人,从哪儿能看出来?就是主席的亲家要么是烈士的后代,要么是普通家庭,就冲这一点,任何人都得佩服他。

周副主席来了,这是有情况向主席汇报,看到主席在干活儿,就让警卫员先下去,他和主席一起推碾子,说明在他们二人的共同配合下,共同完成一件伟大的事业。我始终认为,毛主席和周总理的组合是非常完美的,互相补充,各方面兼顾,还各有特色,这也是上天给中华民族的一份厚重的礼物。

虽然安排了周副主席这场戏,但我觉得这个也许是一个bug,为什么呢?因为大家都知道,周副主席在1939年的时候在延安骑马,当时江青也骑了一匹,江青没骑好,连带着把周副主席的马给惊到了,周从马上摔了下来,造成右臂粉碎性骨折,主席知道了对江青勃然大怒,斥责她耽误事。当时延安条件不好,治疗效果不好,去了苏联后周副主席为了不耽误工作选择了保守治疗,所以他的右胳膊就没恢复好, 不能完全伸直,因此很多人看见周在建国后的照片都是右臂弯曲端着的,那是没办法。

所以,我觉得即便2个人推石头碾子,那也是个力气活儿,总理的右臂是用不上力气的,真要是那样,主席也不能让,所以我觉得这段的情节有待商榷。

周副主席先说,主席看过美联社的评论没有,主席笑了笑说,他们的消息未必总是那么准,周说他们说在我们两军在徐州蚌埠的一场主力会战已经不可避免,主席审时度势,安排中原战场华野、中原两大野战军配合作战,按照粟裕的建议,由陈毅、邓小平统一指挥,这样将起到一加一大于二的作用。

当时的情况是陈老总已经到中野当第二副司令员,跟邓政委一起经略中原去了,但陈还是华野名义上的最高领导,是给粟裕压场子的,谁不服粟裕调遣,陈老总抄起电话一顿输出,对方一点脾气不敢有。这个时候的刘伯承司令正带着中野另一部分人马在跟华中的国军兜圈子,吸引他们的兵力。

这个时候,淮海战役的格局其实还没有形成,只是一个在徐州附近打大仗的一个构想,这个时候粟裕是刚打完济南战役,活捉了王耀武,但是粟裕围城打援的目标没有实现,因为他只用了一半人马打济南,其余的二十万兵力就是埋伏好等着国军派主力兵团过来围歼他们,但是国军已经被这个打法打怕了,徐州那边邱清泉、李弥、黄百韬他们就是不过去,等济南战役结束后要搞所谓的攻势防御,所以粟裕决定主动出击,打淮海和海州附近的敌军,所以一开始叫淮海战役。

注意这个画面,最右边出现一位女同志,因为刚才出现了李纳,所以我理解这是给江青一个镜头交代,那个时候在延安她确实陪着主席,也做了一些份内的工作。

南京这边,老蒋的第一个镜头是这样的,赵恒多老师演绎的相当到位,给个赞。这是摆明没从辽沈战役溃败里缓过神来,心彷佛还在滴血,是啊,失去了几十万军队,还有那么多装备,最关键的是东北那块宝地,那可是全国工业化最发达的地方,经济最好的地方,胜负的天平已经明显偏向人民这边了,老蒋眼看江山不保,能不失魂落魄么?

宋美龄女士也在极力安慰老蒋,让他别寻思辽沈的事情了,因为目前应该主要考虑南京的大门,徐蚌会战该怎么打的问题。

注意一下,他俩后面柜子上挂着的黑白合影,那是导演用心了,那是蒋宋他们本人的照片,拍电影的时候也找了出来。

吴志远女士扮演的宋美龄我是很赞赏的,气质各方面都可以,关键站在老蒋旁边不抢戏、不出戏,她这几笔国画画的手法也是很可以的,宋特意说虽然不是张大千先生的弟子,但还是受过一些指点的。张大千的画我是没啥研究,但我知道张这个人这辈子就喜欢娶小老婆,越年轻越好。

何应钦和顾祝同这2个干将过来了,这是有情况向老蒋报告。

果然,不是一般的情况,说的是白崇禧来电:前一段商量好的,由白统一指挥华中和徐州剿总,在徐州附近带兵迎战解放军的任务,他撂挑子不干了,就在武汉待着不来了。

这个是怎么一回事呢?前一段他们探听得知华野那边动作很紧,很快就会南下,国军当务之急是要迎战,指挥官用谁?国军内部的意见是用小诸葛白崇禧,因为白的指挥能力首屈一指,但因为他是桂系李宗仁的铁杆,大家怕蒋有意见,但是蒋这次表现很大方,说就让他统一指挥吧,白崇禧一开始觉得可以掌握武汉、徐州2个部分的重兵,有利可图,他就答应了。

哪知道他到了南京以后,跟桂系的一些亲信以及李宗仁谈了以后,确认这个差事是个坑,无论如何不能往里跳,他就跟老蒋他们不辞而别,偷偷的跑回武汉去了,搞得何应钦他们非常狼狈,怎么找也找不到,有的还以为他已经去徐州前线就任了,哪知道电话一响,白已经回武汉了。

白崇禧怎么想的,我后来见过对他的儿子白先勇先生的访谈,访谈的时候说:白到了那边一看,情景万分火急,准确的说想挽救已经来不及了,因为徐州那边的国军部队,从西到东沿着陇海铁路摆了一个一字长蛇阵,从河南那边的邱清泉2兵团,到徐州这边的李弥13兵团、冯治安的3绥靖区,新安镇的黄百韬7兵团、海州李延年的9绥靖区,这是一个被动挨打的阵型。

其次在蚌埠这边还有刘汝明的6兵团以及刚要组建的一个8兵团,在徐州蚌埠中间有个关键的补给点是宿县,负责连接徐州和蚌埠,目前驻守的是孙元良的16兵团。这个状态按刘伯承的话说是:铜头铁尾纸葫芦腰。处处被动,处处挨打,华野和中野随时能集结重兵扑向某个部位。所以根本就没有给白崇禧留下布阵的时间,白这么多年的经验,觉得老蒋这是不怀好意,所以就拒绝了。

在一个原因,是我看其他资料了解的,就是桂系这个时候乐于看见蒋系的失败,因为现在美国人对老蒋已经很不满了,想要扶植桂系取而代之,所以白崇禧决定袖手旁观,待今后时局有变再谋一个局面。

这个时候宋美龄说了一句话: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我们这边失败了,你李宗仁、白崇禧也未必有好果子吃。这个话对不对,对!事实的发展就是这样的,解放军过了长江,打个衡宝战役,桂系就瓦解了。但李、白二人不明白这个道理么?我的答案是:他们明白这个道理,但对于自身的能力过分自信了,以为 凭借自身的实力即使不能划江而至,也能保个西南江山,因为他们觉得他们和蒋不一样。但是对于我党我军来讲,没啥不一样。

没有将领可选了,于是他们只能把北伐时期的福将,抗日战争时候的长腿将,解放战争中的猪将--刘峙选出来了,目前刘除了资历老,对蒋忠诚之外,也确实没啥能力,但用谁呢?本来用杜聿明,但是杜被临时派到东北指挥锦西葫芦岛的国军撤退去了,等杜回来再替刘指挥吧。国军人才的凋敝跟我军将星闪耀形成鲜明的对比。

本来老蒋是要到徐州一趟的,给前线将领打打气,但是他要跟北平过来的傅作义面谈,所以他也去不了了。最后,拍顾祝同跑一趟,然后在徐州一群国军将领将上演一场好戏。

待更新。